阿赖耶识是什么意思;阿赖耶识的释义和故事
佛教是一种“宗教哲学”,佛教思想也就是一种“哲学”思想。佛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空,万事万物都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。宇宙万事万物皆有联系,彼此之间相互影响,相互制约。
佛教的思想跟唯物主义其实是一致的,他们都认为这个世界是充满变数和矛盾的,但佛教也有它自己独到的一面,佛教认为万事万物都由“因缘”而生,宇宙间存在着很多“因缘”。这些因缘就是“业力”,即因果报应,善恶之报。
世间万物,都有善恶之分,只要做了恶事,就会遭受恶报;做了善事,就会获得善报。所以佛教提倡“积善积德”。
佛教的思想和观点跟中国传统的儒家、道家是一致的,比如“因果报应”、“善恶有报”等思想,都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精华。
佛教认为,我们的一切行为和想法,都是由“心识”(即心灵)来支配的。佛教认为,心识是世间万物存在的根源。心识是无形无相,不生不灭的“种子”(也就是“种子”),它就像宇宙间万物一样“有因必有果”。
如果你做了一件善事,你的心灵就会受到极大的洗礼,你所做的一切,都是为自己积累功德。
阿赖耶识在佛教中被称为“识”或者“阿赖耶识”,这个名称来源于印度婆罗门教。因为它是不生不灭的,所以佛教把它称作“无漏智慧”。
《华严经》中记载:
一切众生从无始来,迷于“八识”中之“色身识见”,生于六道中轮回生死,由于缺乏正知正见,所以才会产生种种痛苦。
所谓的“八识”就是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意识、末那识。
阿赖耶识是佛教理论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。
《大智度论》中记载:
“阿赖耶识,是诸识之种子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:阿赖耶识是诸识的种子,是诸识的根本,它包括了我们人类所有的认知和记忆。
阿赖耶识一开始时是一个小“心”,后来逐渐长大,成了一个“识体”。
阿赖耶所具有的特性:不生不灭、无相无形、遍计所执、永断一切苦。
阿赖耶识是诸识之根本,由它所生出来的色身叫“生识”或“意识体”,由它生出来的色身叫“报识”或“意报体”。
也就是说:心所具有的一切特性,都由阿赖耶识来决定;同时,阿赖耶识也可以说是诸识之生藏、相续、以及缘起所生起之根本。
佛教认为,阿赖耶识是诸识的根本,没有它,诸识就无法产生。它是一切万法之源头,一切万法皆由阿赖耶识而生。我们人类所具有的认知、记忆等能力,都是在阿赖耶识的作用下产生的,没有阿赖耶识便不能产生认知、记忆等能力。
佛教认为:我们人类一切知识、记忆等都来源于阿赖耶识。而我们所拥有的任何一种能力,也都是由它生出来的,因为它是不生不灭、无相无形的。而且佛教还认为:要想破除自己心中的执着和执着,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通过修行来证得阿赖耶识中那颗“无漏智慧”。
下面这篇文章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阿赖耶识这个概念吧。
阿赖耶识又称为“阿赖耶识识”,是阿赖耶识经的简称,为“识”,亦译作“阿摩若”或“阿摩揭谛”。是诸识的种子,藏于五阴中的第七识上,以意识体(第八识见)显现。
作为万法之来源、因果之根源的阿赖耶识不能单独存在。它必须与其他五阴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)相互依存,才能独立存在。在佛看来:
“眼者眼根也,耳者听觉根也;鼻者鼻根也,舌者舌根也;身者身根也,意者意根也;声音者声根也,意念之根故。”
此外在阿赖耶识中还存有其他五种不同的识性:眼识性、鼻识性等;故这五种意识与前面五识是一个完整的整体。
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